回望那一片阑珊的灯火
——读游宇明《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
倪正芳
或许真是由于那段历史的不新不旧、不今不古和不洋不土,民国题材成为近年来一种独特的写作资源。陆续在此安营扎寨攻城掠地者恐怕远不止三十六家反王、七十二路烟尘。从这里,牛人奇人猛人达人鱼贯而出,土匪妓女政客文士粉墨登场。眼看读者头昏眼花就要审美疲劳之时,湘中好汉游宇明斜刺里杀出,只见他抬头看球门,低头思对策,轻扭熊腰,舒展猿臂,一脚怒射,皮球应声入网——《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最近由浙江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
这是一粒技术含量高、观赏性强的进球。换言之,《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以下简称《素心》)给高烧未退的“民国热”又添加了一捆高卡优质的柴火。
《素心》是一部追求好看的书。波诡云谲的民国时代,徜徉着一个汪洋恣肆的文人学者群体。作者力图通过一篇篇精心构撰、妙见迭出的文字,吸引并说服尽可能多的读者跟他一起向这段仪态万方的历史及俯仰其间的个性人物致敬。
游宇明早年是从诗歌写作入行的,他的爱情诗温婉多情,曾培养“游粉”无数。后来杂文家、散文家游宇明的作品又燎原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成就也有公论。坚信“言而无文,其行不远”的游宇明先生在各类文体创作中都追求良好的文学“口感”,当他把部分创作重心转移到历史随笔写作特别是倾心于民国历史随笔写作上来以后,我们仍然感受得到他一以贯之的写作姿态。这里,作者对史书传记不屑一顾的边角余料情有独钟,耐心翻检,仔细清理,并别具匠心地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大人物与小细节、大风范与小雅趣、大气节与小性情、大历史与小插曲的对比或反衬。如提倡“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教育家蔡元培清末时却一度是个热衷暗杀活动的“恐怖分子”,而未来的中共领袖陈独秀也曾加入他的暗杀团队,跟他一起研制炸药,积极开展对清廷官员的“定点清除”活动,后来他们才先后转型成为教育家、革命家。还如,长期以来,一册《傅雷家书》几乎将傅雷的家教艺术神化,其实傅雷早年的家教很不“艺术”,对儿子傅聪的过失,傅雷动辄责骂体罚,有时甚至到了虐待的程度。一向乐善好施的胡适竟然拒绝为族叔的茶叶广告“友情出演”,首要原因是因为他认为这有欺骗消费者之嫌。为了资助亲友学生有时不惜向邻居借钱的国学大师吴宓,却因为一位同事未能在承诺的一周内归还借款5元,特地上门催讨,他解释说这是“在帮助他提高道德修养”。朱自清日记多次记载自己因“贪吃”而致胃痛,因为他的家庭负担重,生活艰难,所以一旦有机会他就忍不住暴饮暴食,但为了反对美国的扶日政策和抗议美国官员对中国人民的侮辱,他毅然在拒绝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字……这些细节性或掌故式的叙述具有戏剧性的效果,洋溢着生动至真的人性人情,颠覆了我们的某些阅读常识和历史记忆,让我们读后或惊奇错愕,或哑然失笑,或油然而生敬意。其叙事风格一如游宇明的其它创作,情节不枝不蔓,臧否举重若轻,行文干练洁净,读来真如顺风行船,畅快淋漓。
《素心》还是一部用心经营的书。乱世民国也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也不缺少自己时代的形象代言人。作者聚焦的文人学者正是演奏出那个时代华彩段落的精英群体。《素心》通过对他们生活细节的细致追踪,展示出民国在战乱、杀伐之外,还有优雅、宁静;除了倒行逆施,还有道德操守;暴力与野蛮可能使某些地段的精神防线失守,但也激励了足球外围平台_中国体育彩票-【投注官网】:的勇气斗志生长……
书中的多数篇什,在近几年的全国各种报章上陆续发表过。但结集出版的《素心》却显示出一种成建制的厚度和力量,表明作者的回望民国,既不是无意间的惊鸿一瞥,也不是一锤子买卖式的短线投资,体现的是作者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潜心打磨的虔诚。作者以高山仰止的心情把神态各异但无不光彩照人的大师们请到台前,以细致的描述告诉读者,是大师们的风采把灰暗的民国历史天空照亮,是他们的脊梁撑起了民国孱弱多病的身躯。作者还用相当的笔墨专门为自己最倾心的、作为大学精神象征的大师们画像,犹如漫画只突出形象最有个性的特征一样,作者也特别注意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体现大师们对民族精神的勉力建构、对民族前途的执着守望、对民族文化火种的细心呵护。作为对那个时代文人学者群体真实存在的交代,作者对大师们的“不完美”甚至“不光彩”之处也并不讳莫如深:陶行知有认知上的偏见,黄侃损人不利已的狂傲令人反感,周立波曾是个抛弃结发之妻的“负心汉”……但作者的高明引导让读者认识到,毕竟瑕不掩瑜,除开个别人政治上的失足和气节上的堕落,那些大师不愧是民国时代文化高地的旗帜和精神行旅的路标,永远是令后人高山仰止的大师。
《素心》实在还是一部深度思考的书。任何时候,叙事决不是游宇明创作的终极目的。无论故事如何精彩,好戏总是在后头。这一点,他骗不了我们。
《素心》故事精彩,细节鲜活,情节有“爆料”意味,但每一段精彩叙述背后,必定有或隐或现的、或辛辣或冷峻或尖锐的、杂文家游宇明印记鲜明的“异史氏曰”。对民国时期大学与文化大师的叙述尤其如此。
可以相信,对民国时期以大学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制和以学人为主体的文化大师们的浓厚兴趣,是同为大学教授的游宇明能够驻守这段历史精耕细作数年,至今仍不离不弃的主要原因。民国既是乱世,争战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是文化环境相对宽松的时代,所以那时的文人也才活得元气充沛、性情张扬,也才有魏晋风度附体似的大师群体,也才有如春秋战国时期般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这就是构成民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民国时期大学实行的通过教授会、评议会等机制来实行“教授治校”的原则就让游宇明心生羡慕。那种时代的教授当得有尊严,有权威,有滋味,当官于我自然如神马浮云。所以为了逃避西南联大总务长一职,郑天挺教授反复推辞,决意“躲官”。民国教授的授课风格在今天标准化、程式化的课堂里也决难重现。老清华王文显、叶公超、陈寅恪等人教学方式不仅风格鲜明,实际上也不无缺点,学校对他们却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和宽容,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暨南大学钟作猷、洪深、顾仲彝等人奇奇怪怪的英文课上。在西南联大的破屋烂瓦之下,跑警报躲轰炸喝稀饭嚼干菜的学人们活出了绝代风采、教出了英杰才俊、写出了名篇佳作,成就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西南联大现象”。赵元任为了“好玩儿”,精通了英、德、法三种语言,粗通了日本、古希腊、拉丁和俄罗斯文,还会说33种汉语方言,一不小心“玩”成了“中国语言学之父”!鉴此,游宇明在对今天为炮制职称论文跑课题项目而焦头烂额的同行深表同情之时,感叹只有以“好玩儿”的心态,学问才能做得真、做得深,学术才会走上正途。他由此认为教学、科研“都需要精神的充分释放,性灵的自由张扬,大学只有充分尊重教师上课和做学问的个人风格,主动解除捆绑学人精神的绳索,教师在教学和学术上的创造性才会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跃,我们的学术也才会五彩缤纷”。他的结论是“学会了尊重学人的教学和学术,学会了尊重创造性的劳动,大学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素心》通过打捞失落民间的大师趣事、钩沉不见诸教科书的历史轶闻、爬梳官方新闻通稿式叙事中所缺失或者被遮蔽的保险系数不够高的野狐禅,让民国的历史呈现出更丰腴感性的面貌,使民国大师们的形象更加风姿绰约,表现出对历史教科书那种满脸端庄的标准表情的不屑和对因受为尊者讳的框范而深陷左支右绌窘境的传记写作者的优越感。更重要的是,我们分明能感觉到一个虔敬的写作者如何趴在当下的肩头仰望历史星空、追慕前辈大师的神态,以及他那期望大师们和谐人性和魅力人格的光辉能照进我们所处时代某些尚不太明亮地方的炽热情怀。
回望当年,繁华已被雨打风吹散。乱世民国日渐走进历史深处,灯火已阑珊。它传递过来的暖意和光亮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吸收,不过,要开拓更广阔的前程,还得我们自己给力。希望,毕竟是在前头。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博士、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此文原载2012年第5期《书屋》)